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東區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臺中市東區歷史沿革概述

臺中市東區歷史沿革概述

荷西時期

    十七世紀之際,臺灣中部中央山脈西側主要為平埔族居住分布的地區。各社均歸服於大肚南社之「大肚王」(Quataong)。大肚王也是村落之間糾紛的仲裁者,以及提供社眾庇護的功能。其中巴布薩族貓霧拺社大約分布活動於臺中南屯與市區一帶。1644年,荷蘭殖民者攻入中部地區以武力征服大肚王轄下各社,開始了荷蘭人對臺灣中部的控制時期。

 明鄭時期

     明永曆15(1661),鄭成功登陸臺灣,西屯屬天興縣(後升格為天興州)管轄。右武衛劉國軒來此討伐原住民而駐兵,今南屯區開始有漢人活動的紀錄。清康熙23(1684),澎湖決戰失利後鄭克塽出降,明鄭滅亡,臺灣正式歸入清帝國版圖。本區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貓霧拺平野。

清時期

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於康熙49(1710)報墾貓霧拺社一帶的土地,立戶陞科,自為業主,名為「張鎮莊」。康熙六十年(1721)因朱一貴事件,清廷派總兵藍廷珍來臺鎮壓。藍廷珍來臺後上書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招民以張鎮莊為中心向四方拓墾。藍廷珍投資張鎮莊若干資金,以合股的方式與張家共同擁有業主權,因此改張鎮莊為「藍張興莊」。

 清領時期

  康熙60(1721),臺中盆地東側成立「貓霧拺堡」行政區,本區隸屬貓霧拺堡藍張興莊,範圍包括今日的市區、太平、大里等處。

    雍正元年(1723),彰化縣設立,此地再改從諸羅縣(縣治位於嘉義)歸彰化縣管轄。因漢人墾民日漸增加而侵犯平埔族空間,雙方衝突廝殺事件也不斷發生。初時,清廷為避免動亂而對漢人墾民多加限制。但至雍正4(1725) , 清廷政策改變,將數千名偷墾民眾就地合法並派兵保護,自此漢人拓墾益盛。雍正10(1731),犁頭店(今南屯)街建「貓霧拺巡檢司署」,是臺中設官之始。康熙末葉,福建漳州府平和縣林固入墾。雍正8 年,漳州府平和縣銅壺林純樸入墾旱溪庄,後遷樹仔腳庄,是本區最早移民之一。

  乾隆年間,漢人各姓氏家族攜家帶眷大規模渡海而來,而此地平埔族在生活空間失去、受逼壓的情況下日漸凋零而退出歷史舞台。乾隆十年,有漳州府平和縣銅壺社人林簪來台墾荒,其後裔大多分布於南門仔(今臺中高農東南經南門橋到中興大學一帶)、樹仔腳(今南區復興路一段二側)、橋仔頭庄(今東區東橋里延伸到南區江川里一代)等地,至今仍為當地大姓之一,由祖聖里之有林姓宗親家族「祖廟」俗稱「祖厝內仔」可說是林姓早期在此開發,而成為林家源流之所在地。

 清領時代

日治時期

    光緒21(1895)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臺中的主要對日抗爭持續到1901年左右,同時在經過6次調整後,日本總督府終於將臺灣行政區劃定案,本地屬於臺中廳藍興堡臺中街以及臺中廳藍興堡新庄仔、旱溪庄、東勢仔庄、頂橋頭仔庄。

    明治41(1908)西部縱貫鐵路全線貫通,為臺中成為臺灣交通樞紐打下基礎,本區日後發展與此息息相關。

  大正元年(1912)臺中製糖所(今臺中糖廠)完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500公噸。大正12(1923)臺中公學校曙分教場成立(今臺中國小),是本區最早的現代化學校。昭和8(1933) 臺中家政女學校成立(今臺中家商),是日後臺中女性經濟獨立、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推手與里程碑。

  1940年,因侵華戰爭陷於泥淖,日本本土通膨嚴重,人力與物資極為短缺,乃加速推行台灣的皇民化運動。臺灣婦女、學生也開始被迫參與軍事服務,公、教員亦須改日本姓名。

 日治時期

戰後迄今

  民國34(1945),盟軍開始猛烈轟炸臺灣,因干城兵站、火車站、臺中製糖所之故,本區亦遭戰火殃及。同年,日本投降接受盟國菠次坦宣言之要求,滿州、臺灣與澎湖主權歸還中華民國。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以及大字東勢子、旱溪、頂橋子頭的部份區域,合併成立「東區」。

    民國35(1946)1026日,全省舉行鄉長與區長選舉,以區代會間接選舉之,各區公所正式開始運作。民國39(1950),區代會取消,區長改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林益彰先生當選本區首屆直選區長並蟬聯三屆。民國41年,臺中首任民選市長楊基先就任。臺中地方自治開始進入了新的時代。

  民國45(1956)市府公佈「臺中市都市計畫」計畫年期20年,東區糖廠一帶因處在下風處,被規劃為市區內僅有的兩處工業區之一。

  民國50年以後,臺海情勢逐漸穩定,臺灣經濟日趨繁榮,為因應人口增加與產業發展之需要,都市計畫再度受到重視。民國53年(1964),在聯合國專家孟森(DonaldMonson)協助下,民國60(1971)完成之「臺中市綱要計畫」與「臺中區域計畫」,確立了本區工業在臺中市的重要地位,知名的「黑手堀」鐵工廠聚落也從此時期開始興起。民國54(1965),本市第一期重劃區亦從本區大智路末端開始,以抵費地所得經費闢建了大智國中小學、東區圖書館與諸多綠地,市地重劃也成為本市此後50年的發展主軸之一。民國61(1972)落成的建國市場約有 700多個攤商,加上建國臨時市場與周邊衍生市集,約莫有近 2,000個攤位聚集,是全國最大公有零售市場。

  至民國70年代末,東區內有省立高農、家商、教師會館、後站、公路南站等機關學校外,更是臺中市區內工廠最多之區,全市約三分之一的工廠集中於此,以糖廠、窯場、橡膠廠、鐵工廠、紡織廠、食品工廠居多。民國80年之後,國內都市發展方向丕變,環保意識抬頭,區內許多工廠開始外移他處或結束營業。本區一度面臨人口成長停滯、環境與產業轉型困難等問題。但民國90年代後,居民也開始轉向更多藝文活動、文創產業、社區活動等。

 地名源起、演變

(一)地名源起

1.新莊仔

    清康熙末年,漢人紛紛移入本市,漸漸形成聚落,當時較大的聚落有大墩、橋頭仔、新莊仔、犁頭店等。新莊仔因成立時間比附近村莊慢,所以稱為新莊仔。

    位於台中火車站以東,台中糖廠以南,今台中市東區之新庄、朱文、立德、翰第、振興、曙峰等里,往昔統稱為『新庄仔』,新庄仔的由來有二:一說是新庄仔為清代東大墩街周緣聚落之一,因較附近村莊成立略遲,而被稱為新庄仔"。另一說是,該區域以林姓居民為多,他們是由霧峰林家遷居至此,為了與霧峰的舊庄有所區隔,才稱此地為新庄仔。日治時期此區位於台中市街規劃中,故至今仍有大量的日式建築。

 2.苧仔園溝

    位於現在東區忠孝里內,是一條排水河溝順著東南方流向南門溪,以前有居民沿河溝種植苧麻,因此得名。日據時期為「曙町」當時住戶沿著河溝櫛鄰而居。

 3.石頭攤仔

    現今東區的干城、文化、成功、練武等里,在還沒開墾時,有旱溪流過,石頭纍纍成堆,因而得名。日據時期,約光緒33年這個地方稱「干城町」,是日軍分屯大隊營房、憲兵隊與衛戍分院等軍事單位所在地,光復後改稱「干城營區」。民國63年台灣省政府將留駐台北的十三個行政單位遷移此地,改稱「干城辦公室」,省府機構搬離後,原地經重劃改為「干城商業區」。

 4.旱溪庄

    旱溪是現在的祖聖、泉源、旱溪、樂成、十甲等里,從東邊渡過旱溪,經二重溪與太平莊相隔。這個地方因水位較高,時常湧出泉水,清澈甘甜,所以又稱泉水空仔,台灣糖廠因此在此設廠。乾隆年間就有旱溪莊,在當時已經形成一個部落。

 5.頂橋仔頭

    今東區頂峰、東興、東橋、忠孝里之一部份,並包括南區之中南、南門、德義、積善、江川等里,日治時期稱為『有明町』與『老松町』。往昔在旱溪上架有渡橋,此聚落正好位於橋頭而得名。又與其西南方約五百公尺處之『下橋仔頭』(今南區福興、和平、永興等里),對稱為『頂橋仔頭』。村落大約形成於清乾隆末期,地當大里代、阿罩霧之渡津,光緒年間隸屬藍興堡。今南門橋仍留有當年通往大里、霧峰間吊橋橋墩的遺跡。

6.高王爺

    今東橋里、忠孝里及東興里之一部份,因振興路9216號的福成宮奉祀高王爺,故有此地名。

 7.東勢仔

    今台中市東區東南、東勢、合作、尚武、富台等五里,因位於東大墩街之東方,故統稱為“東勢仔"。東勢里進德此路以西仍保存有許多早期之三合院及老樹。

 8.干城

    干城地名曾變動數次,隨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干城地名最早的由來乃因早期此地有旱溪流經,石頭累累成堆,昔稱『石頭灘仔』。日治時期,日人設分屯大隊營、憲兵隊、衛成分院於此,因其部隊稱為干城部隊,因而命名此地為干城,行政區亦稱為『干城町』。範圍包括今東區之干城、文化、成功、練武等四里。然據耆老表示, 『干城』所指的範圍比干城町大,除了干城、文化、成功、練武之外,尚包含尚武、富台、富仁及東明里,共八個里,然尚無文獻記載。至於今所謂的『干城重劃區』,則是指東以進德路為界,西到雙十路,南抵南京路,此達練武路的範圍。

 9.香蕉市

    位於翰第里和平街新福宮附近,日治時期,糖廠中南線小火車由現在的台中後站一直通到霧峰、草屯、南投等地。於是台中縣市及南投沿線的農產品,如甘蔗、香蕉,就由此線運到台中,因此位於中南站附近的區域因有大量的香蕉在此交易,遂有『香蕉市』之稱。1922年,台灣的香蕉生產與出口急速成長,台中州產量佔第一位,高雄州,台南州第二,當局特別促成各州成立青果組合,繞合管制各州青果產物的品質、包裝、產銷供需。而“台灣青果同業組合聯合會"會址便設於台中,由台中州主。事擔任會長,指揮台中、高雄、台南三州的青果組合。他們獨占香蕉的運輸與販賣,台灣總督府更規定『不由青果會社經手,不准販賣運輸香蕉』,蕉農只能任由會社串割。

 (二)演變

 

清代

日據時期

光復後
台灣縣 台灣廳 台中州
新莊仔莊 台中街 台中 櫻町 新庄里、朱文里
新莊仔莊 台中街 台中 楠町 立德里、翰第里
新莊仔莊 台中街 台中 花園町 振興里
新莊仔莊 台中街 台中 曙町 曙峰里
頂橋仔頭莊 頂橋仔頭仔 頂橋仔頭 頂峰里、東橋里
苧仔園溝 台中街 頂橋仔頭 曙町 忠孝里
新莊仔莊 台中街 台中 高砂町 樂業里
石頭攤仔 台中街 台中 干城町 干城里、文化里、成功里、練武里
旱溪莊 旱溪庄 旱溪 祖聖里、泉源里、樂成里、東門里、十甲里
東勢仔莊 東勢仔庄 東勢仔 東南里、東勢里、合作里、尚武里、富臺里

台中市東區清代地名位置圖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
  • 最後異動日期: 2022-07-07
  • 發布日期: 2018-06-08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東區區公所
  • 點閱次數: 1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