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宣導 > 檔案應用服務 > 檔案影展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檔案展」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系列圖片,共12張圖片,內容詳下面文章

【本所辦理「東區歲月‧黑手記憶檔案展」,影像如附件,可點選打開參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台中州下台中市的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以及大字東勢子、旱溪、頂橋子頭的部份區域,合併成立「東區」。

 東區歲月-黑手記憶

   十七世紀之際,臺灣中部中央山脈西側主要為平埔族居住分布的地區。各社均歸服於大肚南社之「大肚王」(Quataong)。大肚王也是村落之間糾紛的仲裁者,以及提供社眾庇護的功能。其中巴布薩族貓霧拺社大約分布活動於臺中南屯與市區一帶。1644年,荷蘭殖民者攻入中部地區以武力征服大肚王轄下各社,開始了荷蘭人對臺灣中部的控制時期。

   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登陸臺灣,西屯屬天興縣(後升格為天興州)管轄。右武衛劉國軒來此討伐原住民而駐兵,今南屯區開始有漢人活動的紀錄。清康熙22年(1683),澎湖決戰失利後,鄭氏降清,翌年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本區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貓霧拺平野。

   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於康熙49年(1710)報墾貓霧拺社一帶的土地,立戶陞科,自為業主,名為「張鎮莊」。康熙六十年(1721)因朱一貴事件,清廷派總兵藍廷珍來臺鎮壓。藍廷珍來臺後上書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招民以張鎮莊為中心向四方拓墾。藍廷珍投資張鎮莊若干資金,以合股的方式與張家共同擁有業主權,因此改張鎮莊為「藍張興莊」。

   康熙60年(1721),臺中盆地東側成立「貓霧拺堡」行政區,本區隸屬貓霧拺堡藍張興莊,範圍包括今日的市區、太平、大里等處。雍正元年(1723),彰化縣設立,此地再改從諸羅縣(縣治位於嘉義)歸彰化縣管轄。

   因漢人墾民日漸增加而侵犯平埔族空間,雙方衝突廝殺事件也不斷發生。初時,清廷為避免動亂而對漢人墾民多加限制。但至雍正4年(1725) , 清廷政策改變,將數千名偷墾民眾就地合法並派兵保護,自此漢人拓墾益盛。雍正10年(1731),犁頭店(今南屯)街建「貓霧拺巡檢司署」,是臺中設官之始。康熙末葉,福建漳州府平和縣林固入墾。雍正8 年,漳州府平和縣銅壺林純樸入墾旱溪庄,後遷樹仔腳庄,是本區最早移民之一。

    乾隆年間,漢人各姓氏家族攜家帶眷大規模渡海而來,而此地平埔族在生活空間失去、受逼壓的情況下日漸凋零而退出歷史舞台。乾隆十年,有漳州府平和縣銅壺社人林簪來台墾荒,其後裔大多分布於南門仔(今臺中高農東南經南門橋到中興大學一帶)、樹仔腳(今南區復興路一段二側)、橋仔頭庄(今東區東橋里延伸到南區江川里一代)等地,至今仍為當地大姓之一,由祖聖里之有林姓宗親家族「祖廟」俗稱「祖厝內仔」可說是林姓早期在此開發,而成為林家源流之所在地。

   旱溪媽祖廟(樂成宮)位於旱溪街48號,相傳創建於乾隆55年,由林大發祖先,從中國湄州奉請媽祖香火來台,後來大規模增建為立面九開間,兩進兩道護室的大廟宇,而成為臺中市三大媽祖廟之一。據銅壺林氏族譜所載:乾隆11年(1746),漳州府平和縣坡仔鎮銅壺社人林簪偕其弟林錐由廈門乘船渡台,入墾藍興堡旱溪莊(今臺中市東區)。後來林家後裔,主要衍派散居於臺中市東南區一帶,並積極參與社會各種活動,貢獻良多。

   大里杙、犁頭店、四張犁是臺中早期的三大聚落,但因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接連毀於兵燹而衰微。至乾隆時大墩街市逐漸成為臺中最熱鬧繁華之地。至光緒元年,此地正式升格為「藍興堡」,此區劃一直被沿用至日治中期。

   光緒十三年(1887)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劃分臺灣為臺北、臺灣(臺中)及臺南三府,以臺灣府為省會,並選擇彰化縣橋孜圖(臺中橋仔頭)為省城的城址。

   光緒十五年(1889)八月,臺灣(臺中)省城開始興建,但未完工劉銘傳便已去職。新任台灣巡撫邵友濂以財政困為由放棄繼續興建省城,而改以臺北城為台灣省會。

   已完成的省城城垣、城門與孔廟、文武廟、演武廳、官衙等建築,都在日治時期遭日人摧毀殆盡。在地方仕紳奔走下,僅有北門城樓(今台中公園望月亭)與兩座臺灣省城儒考棚得以保存下來。

   兩座考棚中,湧泉閣於1950年因年久失修而在水源地公園中坍塌,另一考棚則尚在西區民生路39巷內等待政府修復。

   光緒21年(1895)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臺中的主要對日抗爭持續到1901年左右,同時在經過6次調整後,日本總督府終於將臺灣行政區劃定案,本地屬於臺中廳藍興堡臺中街以及臺中廳藍興堡新庄仔、旱溪庄、東勢仔庄、頂橋頭仔庄。

   明治41年(1908)西部縱貫鐵路全線貫通,為臺中成為臺灣交通樞紐打下基礎,本區日後發展與此息息相關。

   大正元年(1912)臺中製糖所(今臺中糖廠)完工,每日壓榨甘蔗量為1,500公噸。大正12年(1923)臺中公學校曙分教場成立(今臺中國小),是本區最早的現代化學校。

   昭和8年(1933) 臺中家政女學校成立(今臺中家商),是日後臺中女性經濟獨立、社會地位提升的重要推手與里程碑。

   1940年,因侵華戰爭陷於泥淖,日本本土通膨嚴重,人力與物資極為短缺,乃加速推行台灣的皇民化運動。臺灣婦女、學生也開始被迫參與軍事服務,公、教員亦須改日本姓名。

   昭和20年(1945),盟軍開始猛烈轟炸臺灣,因干城兵站、火車站、臺中製糖所之故,本區亦遭戰火殃及。民國34年底,本區所屬各地被劃入臺中市東區,東區之名由此開始。

   民國三十五年(1946)10月26日,全台舉行鄉長與區長選舉,以區代會間接選舉之,各區公所正式開始運作。民國39年(1950),區代會取消,區長改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林益彰先生當選本區首屆直選區長並蟬聯三屆。民國41年,臺中首任民選市長楊基先就任。臺中地方自治開始進入了新的時代。

   民國45年(1965)市府公佈「臺中市都市計畫」計畫年期20年,東區糖廠一帶因處在下風處,被規劃為市區內僅有的兩處工業區之一。

   民國50年以後,臺海情勢逐漸穩定,臺灣經濟日趨繁榮,為因應人口增加與產業發展之需要,都市計畫再度受到重視。民國53年(1964),在聯合國專家孟森(DonaldMonson)協助下,民國60年(1971)完成之「臺中市綱要計畫」與「臺中區域計畫」,確立了本區工業在臺中市的重要地位,知名的「黑手堀」鐵工廠聚落也從此時期開始興起。民國54年(1965),本市第一期重劃區亦從本區大智路末端開始,以抵費地所得經費闢建了大智國中小學、東區圖書館與諸多綠地,市地重劃也成為本市此後50年的發展主軸之一。民國61年(1972)落成的建國市場約有 700多個攤商,加上建國臨時市場與周邊衍生市集,約莫有近 2,000個攤位聚集,是全國最大公有零售市場。

   今日東區同時擁有先民留下的各類古蹟如旱溪媽祖廟、瑾園等;有日治時期留下的各類建設如帝國製糖所、干城町消費市場、臺中火車站後站日式宿舍群和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等學校這樣的日式巴洛克紅樓;旱溪媽祖遶境十八莊、漆藝藝術更是全台知名的文化資產。

至民國70年代末,東區內有省立高農、家商、教師會館、後站、公路南站等機關學校外,更是臺中市區內工廠最多之區,全市約三分之一的工廠集中於此,以糖廠、窯場、橡膠廠、鐵工廠、紡織廠、食品工廠居多。民國80年之後,國內都市發展方向丕變,環保意識抬頭,區內許多工廠開始外移他處或結束營業。本區一度面臨人口成長停滯、環境與產業轉型困難等問題。但民國90年代後,居民也開始轉向更多藝文活動、文創產業、社區活動等。

   新建國市場啟用後,成為國內最大公有零售市場,各里活動中心陸續興建中,完工後也將提供區民休閒及藝文活動空間。未來更有「文化城中城-綠空鐵道高架沿線發展計畫」,打造「綠空鐵道」,並結合自行車道,串連帝國糖廠與演武場及日式宿舍群,再生城中城,讓區域發展更具特色,再創東區嶄新的未來!

   隨著業務漸趨繁複,東區公所於90年搬遷現址(長福路245號),並將繼續秉持貼心專業、以民為尊的態度為民眾提供最優質、完善的服務。

  • 市府分類: 一般行政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8-13
  • 發布日期: 2016-03-04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東區區公所
  • 點閱次數: 5787